产品分类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技术文章

编码器延长线选择单绞双屏蔽线还是选择双绞双屏蔽线?

时间:2025-03-25 13:21:28 浏览次数:

     
       在工业自动化及运动控制系统中,编码器信号传输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位置反馈精度与系统可靠性。延长线的选型需综合考虑电磁兼容性(EMC)、传输距离、环境干扰及信号类型等核心参数。单绞双屏蔽线与双绞双屏蔽线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结构上,更关系到抗干扰性能与成本效益的平衡。以下为基于工程实践的专业化分析。


一、 抗干扰能力对比

1、双绞双屏蔽线

       优势:双绞结构通过差分信号传输抑制共模噪声(如变频器导致的电磁干扰),双屏蔽层(铝箔+编织网)可覆盖高频辐射(RFI)与低频传导干扰(如电源谐波)。
 
       适用场景:高噪声工业环境(如焊接设备、大功率驱动)、长距离传输(>15米)或高分辨率编码器(如17位以上绝对式编码器)。

2、单绞双屏蔽线

       优势:成本较低,适用于空间受限或中短距离(<5米)布线。

       风险:单绞结构对差模干扰抑制不足,可能导致脉冲信号边沿畸变(如A/B相相位误差)。

二、关键选型参数

1、传输距离与信号类型:

       增量式编码器(TTL/HTL):双绞线可降低长距离传输的串扰(Crosstalk)。

       绝对式编码器(SSI/BiSS):需确保屏蔽完整性,避免时钟信号抖动。

2、干扰源强度:

       若编码器线与动力电缆平行敷设,双绞双屏蔽为必选项(参考IEC 61800-3标准)。

3、线缆电气特性:

       电容值:选择<60pF/m的线缆(如Belden 7892A)以减少信号上升时间延迟。

       阻抗匹配:RS422差分信号需采用100Ω双绞线(如CANARE LV-61S)。

三、工程实施建议

1、屏蔽层处理:

       采用360°全屏蔽端子压接,控制器端单点接地,避免“猪尾巴”效应。

2、敷设规范:

       与动力电缆间距>30cm,交叉时呈90°角(参照EN 61000-6-2标准)。

3、验证测试:

       使用示波器监测信号边沿(如1MHz方波),要求过冲<10%,抖动<5ns。

        通过系统性匹配环境需求与线缆性能,可显著提升编码器信号的传输鲁棒性,避免因信号劣化导致的定位失效或设备停机。更多有关于编码器的相关技术问题可以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或者来电咨询,中山柏帝机电GUBOA编码器工程师竭诚为您服务。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